August 8, 2008
另外一个奥运会?
奥运会季节,人满为患,示威运动多不胜数,但这种气氛扣人心弦,尤其是因为奥运开幕式日益临近。天安门广场封闭,从两三月前,每个入口,大门,乃至记者通道,安全检查管理日趋严格。昨日奥林匹克火炬传递完成,火炬抵达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。传递近半年的过程中,火炬一路遇到像类似巴黎事件的抗议,一路收到全球媒体的关注,终于在八月六号2008年达到安全的满圆结束。中国人民雷鸣般的掌声不绝,欢呼声充满了广场。奥运红旗吞噬了北京的名胜古迹,连故宫里的钟表管门前也挂着富娃的画像。彩色奥运五环在新修的马路上标出奥运通道。迄今我们麻木地看待奥运,其实可以说是身处其中而不觉。奥运精神业已流为空荡荡的一些座右铭。北京城市似乎为了促销而那么热情,目的相当不淳,加之于禁止政策的镇压,奥运会的气氛开始令我们疾首蹙额。
当我们买到比赛门票之时,态度突然迥然不同。但对处于奥运精神外围之人来说,奥运会是否是我们这些疯狂“内部者”描述的那么宏大,无与伦比?我们认为奥运范围巨大无比,奥运会的涟漪从中国便传全球,其实影响范围很小。
两年以前,国外开始招精通语言的志愿者,我即刻报名,但没有被选上。随着那时的宣布志愿者又能实现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口号,又似乎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奥运比赛,也又有资格自傲。其实现在我亲眼看到,也明白北京奥组委虽曰志愿者是奥运之柱,岂非士兵,服务员,乃至木偶哉!听说要求此人比赛之时转身,背对赛场。大多数志愿者的人物是像我们在北语门口常见的守门学生,在炎热的天下等待外国客人,可以利用那么多年的英文教育,每天极为无聊。作志愿者似乎有个规定:在北语南门儿打羽毛球可以,看真正的羽毛球比赛,就不可以了。
北京居民志愿者尚且那么可怜,离奥运重点那么远,何况普通工人?运动员呢?常人可能认为著名运动员的生活水平极为奢侈,出则汽车,行则保护。但是运动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压力甚为沉重,各个方面都是我们所谓最欣赏奥运会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到。